你瀏覽的是我們在Google的加速版網頁,你可以點選Logo回到主網站取得更多的資訊

專欄:當代的藝術發生什麼事,造成的影響是? | 丹麥「大美人魚」雕塑爭議與移除




Peter Bech (pictured) said he did not understand the criticism. Photograph: Tim Panduro / Dragoer Nyt


丹麥《大美人魚》雕像因外型被批評過度性化,引發藝術與性別的爭議。最終卻因違反文化遺產保護法被移除。事件凸顯公共藝術不僅涉及美學,也牽動社會價值與歷史保護的平衡。


事件

雕塑名稱:「大美人魚」(The Big Mermaid

靈感來源: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

外觀描述:高約 4 公尺,姿勢是背部拱起、靠在岩石上、胸部突出、頭部高昂。

安裝地點:原在哥本哈根市中心「小美人魚」雕像附近,2018 年移至城市南部的德拉厄堡(Dragør Fort)




爭議焦點

被批評「性化」女性身體

  1. 有評論認為它展現了男性對女性外貌的幻想,可能影響女性對自己身體的認同感
  2. 有藝術評論家形容它「醜陋又色情」




創作者的回應

委託製作的企業家彼得.貝奇(Peter Bech)表示,雕像的比例是依據尺寸自然呈現,並不理解批評聲音。




官方移除原因

不是因為外觀爭議,而是因為違反文化遺產保護法

  1. 德拉厄堡屬於受保護的歷史古蹟,任何改動都需事先批准
  2. 文化與宮殿管理局認定雕像未經許可安裝,影響堡壘的軍事結構與歷史氛圍,因此必須移除

特殊情況

雕像的真正所有者不明,因此移除責任也會有爭議


事件意義

顯示公共藝術可能引發多層面衝突

  1. 美學與社會價值觀的衝突(藝術是否過度性化)
  2. 藝術與歷史文化保護的衝突(作品位置與古蹟規範不符)
  3. 在丹麥,公共空間的藝術品除了外觀,擺放環境的歷史與文化敏感性同樣重要




延伸思考

這個事件會引發什麼事情?

  1. 公共藝術是不是要「迎合大眾審美」,還是要帶有故事性、思考性?
  2. 雕像的「性化」是男性凝視的結果,還是有其他原因?
  3. 公共空間中的創作自由與歷史維護之間該如何平衡?



photo credit: art dEEPFIND


追蹤art dEEPFIND 找尋你要的藝術想像

IG看更多照片artdeepfind

FB資訊快速看Artdeepfind 藝術網站






art dEEPFIND

追蹤IG➻@artdeepfind ▬讓每一位參觀者、收藏家都能夠明白作品、展覽的內涵,同時也為畫廊及美術館從業人員提供不同層面的視角的藝術平台。▬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artdeepf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