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治療 Art therapy:比心理諮商更「多彩」的選擇
▀ 什麼是藝術治療?
藝術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方法,透過繪畫、雕塑、拼貼等藝術創作來幫助人們表達情感、減輕壓力與增進身心健康。它不要求參與者具備繪畫或藝術技巧,而是強調「過程比成果更重要」。
最早由英國藝術家 Adrian Hill 在1940年代提出,用於幫助病患處理情緒困難。
核心原則:
- 藝術作品和創作過程是一種溝通方式
- 創意表達能帶來療癒與活力
- 使用不同的藝術材料能幫助情緒調節
延伸閱讀:梵谷《尋光之路》:從梵谷看藝術心理學,畫出自我療癒的旅程
▀ 為什麼藝術能幫助大腦與情緒?
科學研究顯示,藝術治療有心理作用,也和大腦運作密切相關
- 神經可塑性:大腦可以透過藝術活動建立新的神經連結,有助於創傷恢復與思考靈活度
- 情緒調節:藝術創作會降低杏仁核的過度活躍,幫助減輕焦慮
- 多感官參與:同時運用眼睛、手、觸覺等,對自閉症或感官障礙患者有幫助
讓我們來看看科學上具體的發現有哪些:
- 鏡像神經元:觀察別人創作時,大腦也會「同步反應」,增強同理心
- 雙手創作:同時用雙手畫畫能刺激大腦兩半球,幫助記憶處理與情感療癒
- 創傷藝術治療模型:把創傷記憶轉化成圖像,能讓人更安全地處理痛苦經驗
▀ 和傳統談話治療有何不同?
特徵 | 藝術治療 |
談話治療 |
方式 | 畫畫、雕塑、拼貼等創作,非口語表達 |
透過說話與討論(如認知行為治療) |
主要目標 | 透過圖像探索情感、間接處理困難 |
直接用語言分析思維與行為 |
適合族群 | 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人(兒童、創傷患者等) |
希望結構化分析、改善思維模式的人 |
簡單來說,藝術治療比較像「用顏色和形狀說話」,而談話治療是「用語言直接說出來」。
▀ 藝術治療在癌症照護中的應用
在美國 Fred Hutch 癌症中心,社工師 Israt Audry 推動藝術治療,幫助癌症病人面對焦慮與治療挑戰。
實際案例:
- 情緒追蹤:用顏色和線條紀錄每天的心情變化
- 手部描繪:專注呼吸與描線,幫助減輕焦慮
- 小組創作:畫彼此的「盲畫肖像」,促進支持與連結
- 象徵性作品:如「在哪裡種植,就在哪裡綻放」,用植物隱喻討論如何建立健康界限
p.s.盲畫肖像,英文 Blind Portrait
做法是參與者要畫對方的肖像,但不能看著自己的畫紙(只能盯著對方的臉),完成後,大家展示彼此的「盲畫」,通常作品看起來有點歪斜、滑稽,但很真誠。
目的與效果:
減少「畫得好不好」的壓力,因為重點不是技巧,而是觀察與感受
幫助參與者專注在對方身上,而不是在意自己
作品往往能帶來幽默感,促進小組氣氛與彼此的支持
在癌症照護或創傷治療中,它能幫助病患「被看見、被欣賞」,加強人際連結
▀ 結論
藝術治療是讓大腦與心靈一起動起來的療法:
- 透過創作,能喚醒大腦的可塑性,調整情緒並幫助康復
- 提供安全的表達空間,讓人即使無法開口,也能透過顏色與圖像傳達內心感受
- 對癌症患者、創傷經歷者或難以用言語表達的人,藝術治療特別有效
簡單來說:
「藝術的無聲語言,能觸及言語無法到達的地方。」
資料來源
‘You don’t need to be an artist to participate in art therapy’ | Fred Hutchinson Cancer Center
The Neuroscience of Art Therapy: How It Heals Differently from Talk Therapy
photo credit: art dEEPFIND
追蹤art dEEPFIND 找尋你要的藝術想像
IG看更多照片⟼artdeepfind
FB資訊快速看⟼Artdeepfind 藝術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