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瀏覽的是我們在Google的加速版網頁,你可以點選Logo回到主網站取得更多的資訊

台灣雕塑大師:楊英風 Yuyu Yang



關於楊英風 Yuyu Yang

基本資料

楊英風(1926-1977),出生於台灣宜蘭縣。從小他就對畫畫表現出了天賦,8歲開始學習繪畫,15歲隨父母前往中國的一所日本學校,進一步學習繪畫和雕塑。


20歲那年暑假,楊英風雲岡石窟遊玩,那裡的佛像雕刻讓他十分震撼,也因此開始對「魏晉時期的藝術」和「佛像」產生了深厚的興趣,並開始學習太極拳。


1947年,楊英風回到台灣,隔年考進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不過1949年國共內戰的爆發,他與家人失去聯絡,將近26年沒有消息,在長期的戰亂和經濟困難中,楊英風沒能完成學業,而是加入了《豐年》雜誌社擔任美術編輯。


在那裡,他創作了大量的版畫、速寫和插畫,這些作品記錄了台灣早期的風土民情。隨後,楊英風的作品開始在各大藝術比賽中嶄露頭角。


《鳳凰來儀》

參考圖片請點我(楊英風藝術教育基金會網站)

楊英風著名的雕塑之一,這件作品以鳳凰為主題,象徵重生和希望。鳳凰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神獸,楊英風透過作品傳達生生不息的循環。


《鳳凰來儀》的造型流暢,線條簡潔俐落,展現出鳳凰展翅的瞬間,彷彿隨時會從雕塑變為實體飛走。


這件作品以不銹鋼製成,展示了楊英風在金屬上的技術,同時也使作品呈現強烈的現代感,它不僅在台灣有非常好的評價,也在國際上引起關注,成為一件具有文化象徵意義的藝術品。


楊英風與朱銘


青年 / 29x15x11cm / 銅

楊英風是朱銘的老師。


「如果沒有楊英風,就不會有今天的朱銘。」表達了楊英風對朱銘的影響。


在楊英風逝世之前,朱銘經常探望楊英風,雖然在外人看來他們都是知名雕塑家,但朱銘一直把楊英風視為師父。朱銘感激地說:「比父母還重要,父母給我生命與身體,而他給我未來。」


筆者認為楊英風的教導雖然只有短短8年,但他的教育理念卻非常值得我們學習,他告訴朱銘:「不要一直跟在我的陰影下,要有自己的天空。」讓朱銘找到自己的路,成為獨當一面的藝術家。


後來朱銘成名,有時甚至超越楊英風,楊英風也樂見其成,可見其心胸寬大。兩人互相幫助,楊英風有委託案時常會想到朱銘,而朱銘也立下規定,絕不與老師競標,以此保持深厚的情誼。


楊英風的藝術歷程

豐年樂 / 180x210cm / 複合媒材


少年北平時期

  1. 時代背景:1940年,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已進行三年,北平落入日軍掌控。
  2. 藝術影響:在北平日語中學,進一步接觸藝術。
  3. 家庭安排:父親送他前往日本東京美術學校學習建築,以求更好的社會地位和經濟保障,且建築也和美術相關。

留學東京時期(1943-1946)

  1. 進入東京美術學校:1943年,楊英風順利進入該校建築科,學習建築和雕塑。
  2. 雕塑啟蒙:受朝倉文夫(羅丹弟子)的影響,奠定雕塑技巧和美學認知。
  3. 雙重學習:暑假期間返回北平,參加京華美術學校西畫研究班,接受郭柏川的指導。
  4. 戰爭影響:1946年中斷學業返回北平,就讀北平輔仁大學美術系,學習油畫。

師院時期(1948-1951)

  1. 學習與創作:考取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接受溥心畬的指導,專注於油畫、水墨、版畫和雕塑。
  2. 雕塑成就:作品多次入選「全省美展」和「台陽賞」。

豐年時期(1951-1962)

  1. 《豐年》雜誌:擔任《豐年》雜誌的美術編輯,創作大量插圖和漫畫,深刻了解台灣農村生活。
  2. 農夫雕塑:創作了一系列反映台灣農民生活的雕塑,如《驟雨》、《無意》等。
  3. 現代藝術探索:受邀加入「現代版畫會」,推動台灣現代藝術的發展。

義大利探索現代藝術時期(1962-1966)

  1. 辭職創作:辭去《豐年》雜誌美編工作,赴義大利探索現代藝術。
  2. 國際展覽:在米蘭、杜林、威尼斯、羅馬等地舉辦個展,推動中國現代藝術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大地山水時期(1966-1977)

  1. 花蓮大理石工廠:擔任顧問,創作大門景觀雕塑《昇華》。
  2. 太魯閣山水系列:創作出《太魯閣山水系列》,以雕塑表現山水的宏大氣勢。
  3. 影響朱銘:啟發年輕雕塑家朱銘,影響其「太極系列」的創作。
  4. 公共藝術創作:完成多項公共藝術作品,包括新加坡首邦大廈的《飛躍》。


藝術特色

  1. 雕塑作品:多採用金屬材料,尤其是不銹鋼和銅,分別展現出流暢的線條與生命力。
  2. 平面作品:受到五行與太極拳影響,屬於抽象畫類型。


相關展覽

楊英風《烽火少年》:農民的生活與五行



photo credit: art dEEPFIND


追蹤art dEEPFIND 找尋你要的藝術想像

⟼ IG看更多照片

⟼ FB資訊快速看


art dEEPFIND

追蹤IG➻@artdeepfind ▬讓每一位參觀者、收藏家都能夠明白作品、展覽的內涵,同時也為畫廊及美術館從業人員提供不同層面的視角的藝術平台。▬ Instagram➻ www.instagram.com/artdeepf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