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真 Li Chen 不老派的佛像!當代雕塑的大師
李真(Li Chen),1963年4月16日生於台灣雲林,是國際當代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雕塑藝術家。1981年畢業於大甲高中美工科,現工作及生活於台中。 李真的創作風格為東方傳統美學與當代藝術融合的呈現,作品多為雕塑(銅雕),近幾年開始有繪畫作品,以圓潤的人物為主,但賦予佛像(傳統形象)當代的表現。
李真(Li Chen),1963年4月16日生於台灣雲林,是國際當代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雕塑藝術家。1981年畢業於大甲高中美工科,現工作及生活於台中。 李真的創作風格為東方傳統美學與當代藝術融合的呈現,作品多為雕塑(銅雕),近幾年開始有繪畫作品,以圓潤的人物為主,但賦予佛像(傳統形象)當代的表現。
松谷武判(Takesada Matsutani),1937年出生於日本大阪,是擅長媒材實驗與不斷創新的當代藝術家。他與具體美術協會(Gutai Art Association)的關係,使他成為二戰後日本前衛藝術的重要人物。橫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的創作不斷演變,結合東西方文化的精髓,研究形式、物質、時間與空間的深層意涵。
達米恩.赫斯特(Damien Hirst)是英國當代藝術的代表性人物,也是 1990 年代「年輕英國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 YBAs)運動的核心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大膽、挑釁和充滿理念,主題圍繞生命與死亡、人類環境以及商業化的藝術世界,還引發了許多關於金錢、倫理與價值的討論。
董陽孜是位以現代的美感,重塑書法藝術的藝術家,她將傳統與當代創意融合,開創書法新的表現方式,並成功推向國際舞台。
日本藝術家靉嘔(Ay-O,本名:飯島孝雄 Takao Lijima),他是當代彩虹藝術的代表性人物,並積極參與國際藝術組織「激浪派」(Fluxus)。1931年出生於日本茨城,1950年代末移居紐約,與小野洋子(Yoko Ono)、白南準(Nam June Paik)等前衛藝術家合作,推動二戰(1945年)後的日本當代藝術。
王俊傑(Matthew Wong,1984-2019)是加拿大華裔藝術家,以獨特的東西方美學,迅速在國際藝術中崛起。1984年出生於多倫多,七歲時跟著家人搬到香港,十五歲回到加拿大。23歲從密西根大學取得文化研究學位,28歲在香港城市大學獲得創意媒體碩士學位(主修攝影)。特別的是,王俊傑的繪畫技術全靠自學,29歲才開始專注創作。
喬治.馬修(Georges Mathieu,1921-2012,91歲)是法國畫家,抽象藝術的代表人物。最著名的是對「抒情抽象」(Abstraction Lyrique)運動的貢獻,這種風格強調表現力和情感,甚至以「表演」的方式進行繪畫。曾學習「文學」和「法律」,使他浪漫與理性兼具。喬治大約20歲才開始作畫,一開始是具象類型的作品,不久後轉為抽象,因為這種風格,才能體現他豐沛的情感。
林壽宇(Richard Lin),1933年出生於台中霧峰,2011年於台中逝世,字木生、號丁山,又號汝傑,為霧峰林家後代。少年時期接受東方文化,後來赴英國就讀於倫敦綜合工藝學院(今西敏大學),專攻建築,同時開始他的繪畫創作。
名和晃平(Kohei Nawa)是以雕塑和裝置藝術知名的日本當代藝術家,1975年生,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並在該校完成博士學位。他的創作經常採用玻璃珠、矽膠、油漆等不同材料,把日常物品變成螢幕裡面才會看到的視覺效果,最具代表性的系列是「PixCell」(這是他自己創造的單字,結合像素Pixel、細胞Cell),在這些作品中,他把玻璃珠覆蓋在動物標本表面,創造出一種類似數位像素的質感。
陳澄波 Chen Cheng-Po(1895年-1947年)是台灣日治時期的藝術家,是台灣現代美術的前輩。出生於嘉義,年輕時在日本留學,並在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學習油畫,他的作品以描繪台灣的自然景觀與城市風光為主,特別擅長運用明亮的色彩和細緻的筆觸,展現台灣的「地方色彩」。
喬治.康多(George Condo)出生於1957年,他的作品描繪那些扭曲、變形的人物,嘗試告訴觀眾人性的複雜。康多在1980年代的紐約藝術圈大放異彩,作品還受到畢卡索等大師影響,但他融入自己的當代藝術元素,創造出了「心理立體主義」的風格,用來闡述他作品中的天馬行空。
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1932年2月9日出生於德國德累斯頓,是當代具影響力和產量豐富的藝術家。他的作品種類包含繪畫、攝影和玻璃等多種媒介。以技術的多樣性知名,其中為人熟知的是他以玻璃創作的裝置藝術,譬如2007年科隆大教堂的彩窗,以及充滿神祕的抽象畫。
安迪.沃荷(Andy Warhol),是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1928年8月6日出生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匹茲堡,以普普藝術(Pop Art)運動而聞名。他在1950年左右開始他的職業生涯,剛開始是一位商業插畫家,1960年後,他轉向藝術創作,作品常跟消費品和名人有關,知名的包括《瑪麗蓮夢露》、《康寶濃湯》,以及《可口可樂瓶》系列。
楊英風(1926-1977),出生於台灣宜蘭縣。從小他就對畫畫表現出了天賦,8歲開始學習繪畫,15歲隨父母前往中國的一所日本學校,進一步學習繪畫和雕塑。1947年,楊英風回到台灣,隔年考進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不過1949年國共內戰的爆發,他與家人失去聯絡,將近26年沒有消息,在長期的戰亂和經濟困難中,楊英風沒能完成學業,而是加入了《豐年》雜誌社擔任美術編輯。
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出生於1952年,1977年自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畢業,是美國當代藝術家。她在超過四十年的創作生涯裡,受到多達五十個國際知名美術館與機構的典藏,如包括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等,獲得許多國際獎項肯定。
尚-米榭.巴斯奇亞(Jean-Michel Basquiat),1960年出生於紐約,是1980年代新表現主義中的重要人物。在1970年時與阿爾.迪亞茲(Al Diaz)合作,創立了塗鴉雙人組「SAMO」(same old shit),他們的作品結合塗鴉、文字和符號,批評權力結構和種族主義的問題。
塞尚出生於1839年,1906年逝世(67歲),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是偉大的後印象派藝術家之一,也是現代藝術發展的關鍵人物,他的作品改變後來的藝術家對於色彩和構圖的看法,影響畢卡索(Pablo Picasso)、馬蒂斯(Henri Matisse)等多位後來的大師級藝術家,同時也為立體主義和抽象藝術打下良好的基礎。
克勞德.莫內(Claude Monet),1840年11月14日出生於法國巴黎,1926年12月5日逝世(86歲),是法國印象派代表人物及創始人之一。莫內的作品經常描繪同一場景在不同時間點的變化,其中最著名的作品系列包括《印象.日出》(Impression, Sunrise),這件作品是印象派名稱的由來;《睡蓮》系列(Water Lilies);《聖拉扎爾火車站》系列(Gare Saint-Lazare);《日本橋》(The Japanese Bridge)
米里亞姆 · 卡恩(Miriam Cahn)出生於1949年瑞士巴塞爾(Art Basel的舉辦地點)的猶太移民家庭,她以非常強烈的政治和性別主題聞名,且畢生致力爭取性別平權。自1970年左右開始,當時適逢二戰結束的嬰兒潮,卡恩的作品就一直與女性主義有關,也經常有戰爭和身體的主題,像是在反抗當時世界的不滿、迫害。
龎均1936年8月8日出生於上海,一個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他的父親曾到法國學習油畫,並在中國推動美術教育;他的母親也曾在日本學習油畫。這樣的家庭背景讓龎均從小就接觸到很多藝術,所以很小的時候就展現出繪畫的才能。1948年,他和姊姊在廣州舉辦他們第一次的畫展,引起許多人注意。隔年他進入杭州的藝術學校,後來又轉到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學習更多專業的繪畫技巧。畢業後,龎均在北京的藝術界逐漸成名。他的畫作多次被選入重要的藝術展覽,其中一幅名為《工地洗衣組》的畫作入圍1959年「建國十周年北京市美展」。1978年,他參與組織了一場非官方的展覽,這場展覽後來激發了更多的藝術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