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美博物館:羅丹雕塑的創新與革命
█▒ 《承先啟後:羅丹與他的藝術圈》展覽介紹
這是奇美博物館羅丹廳的常設展(意即展出時間很長),專門展示法國雕塑家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的作品。
羅丹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雕塑家之一,1875年到義大利後,受到米開朗基羅作品的啟發,羅丹便開始嘗試以更寫實和充滿動感的手法呈現人體,這在當時是一大創新。
進到展場後有3塊說明看板建議讀者們可以先閱讀,會對接下來觀看他的作品有更好的理解,分別是羅丹與他的藝術圈、羅丹簡介、羅丹工作室。
延伸閱讀:奇美博物館 |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50位世界級藝術家一次呈現
第一塊說明看板內容:羅丹與他的藝術圈 - 雕塑家介紹
這裡分成3種人,老師、同儕、學生與助手,讓我聯想到唐太宗的三面鏡子: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名得失。」
老師教導從古至今的發展與技術;同儕則擁有旗鼓相當的知識水準與技術,讓羅丹可以隨時審視自己,確保在各方面沒有落後;學生與助手則使羅丹同時擁有為人師的權利,也有提醒羅丹保持謙虛的功能。
第二塊說明看板內容:承先啟後:羅丹與他的藝術圈
這塊看板介紹羅丹的成就與藝術史上的地位,甚至青出於藍,超越他的老師。
第三塊說明看板內容:奧古斯特.羅丹工作室
史上工作量最大的雕塑工作室,且巴黎最重要的雕塑創作,也出於此。
教科書中的「現代雕塑之父」
筆者認為以羅丹的知名度及這個主題當常設展非常地適合,因為常設展是維持很長一段時間的展覽,作品量必須要夠,且介紹一定要完整,再來是大部分的參觀民眾要在這之前就知道羅丹是誰,不然對大眾來說就是一個外國藝術家,無法引起共鳴。
這位在我們就學時期就有看過,從教科書中走出來的「現代雕塑之父」羅丹,是繼米開朗基羅後,討論度最多最廣的雕塑家,且整體展覽規劃為觀眾提供豐富的學習,成為認識羅丹和同時代雕塑家的最佳途徑,其中還包含部分作品的草圖一同展出,讓觀眾可以從平面到立體,充分認識羅丹的創作過程。
線上3D展覽
奇美博物館官網有線上3D展覽可以先看,點擊前面的連結後往下拉到這個位置
點「了解更多」,底下會跳出這個頁面
接著再往下滑,會看到這個畫面
就可以在這個區塊開始左右移動了,從外到內都可以四處逛逛。
不過這個功能純粹就是讓讀者了解動線用,羅丹那鬼斧神工的雕塑,必須要到現場感受,看看每一塊肌理,以及那豐富的表情。
█▒ 奧古斯特.羅丹(Auguste Rodin)介紹
雕塑界的革命者
本名 François-Auguste-René Rodin,1840 年 11 月 12 日生於法國巴黎。
最初在 Petite École 接受藝術裝飾教育,雖然幾度嘗試進入著名的 École des Beaux-Arts(巴黎的國立高等美術學院) 都失敗,但這並未阻止他追求雕塑藝術。羅丹透過不同工作室的學習和解剖學研究,深化對人體造型的了解。
在創新方面,羅丹在那個年代可說是「雕塑界的革命者」,他打破了藝術的傳統規範,為現代雕塑鋪設道路。
以下是羅丹創新的幾個關鍵:
- 對人體表達的新視角:羅丹放棄理想化的古典人體表達,轉而追求真實、動感的人體描繪。他的作品展示人體的肌肉、肌理和情感表達,透過細節的雕刻,捕捉人類情感的微妙之處。
- 非完成主義(Non-finito):羅丹常常故意留下作品的未完成部分,這種刻意不完成的技法,使得雕塑有動態的感覺,給觀者強烈的想像空間。這種方法在當時相當創新,啟發許多後來的藝術家。
- 空間和光影的使用:羅丹在他的雕塑中巧妙地使用空間和光影效果,強調了作品的立體美感,他精心設計雕塑的表面,使光線能夠在不同的角度上產生變化,從而增強雕塑的表達力。
- 主題的創新處理:羅丹的作品主題多元,從人類的基本情感到哲學思考,都有深入的探討。例如,《沉思者》不僅是一個思考中的人體雕塑,更是對人類存在的哲學論。這種對主題的深層討論,在當時非常創新。
- 創作方法的革新:羅丹放棄傳統的雕塑創作方法,偏好直接在軟泥上工作,這讓他能夠更自由地捕捉瞬間的表情和動態。他也是首批將雕塑作品大量轉化為青銅鑄造的藝術家之一,這樣不僅擴大了作品的影響力,也為後來的藝術創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肌肉張力十足的雕刻
沈思者(The Thinker) / 青銅 / 原作1904年
《沈思者》是羅丹最著名的雕塑作品之一,首次展出於 1902 年。這件雕塑原本是大型雕塑作品《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設計的一部分,該作品受到但丁《神曲》中《地獄篇》的啟發。
關於這件作品中的人物有兩派說法,一派認為《沈思者》是詩人但丁在觀察和沉思時的姿態;另一種是根據羅丹的說法,認為是《沈思者》是所有「詩人」與「創造者」的化身,思考著如何以詩文創作來達到靈魂深處。
《沈思者》是呈現男性裸體坐姿的雕塑,高約185公分。雕塑的人物頭部微向前傾,下巴靠在手上,似乎在想著什麼,臉部方面,五官並沒有細緻呈現,因為羅丹把重點放在光影和身體的肌肉線條,以此來彰顯羅丹對人體肌肉紋理的理解。
《沈思者》已經超越藝術品的存在,它還成為「哲學」的象徵,代表著人類對知識、存在和道德的深思熟慮。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雕塑脫離了其在《地獄之門》中的角色,成為獨立的藝術作品,並被製作成多個版本和尺寸,展示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和公共空間。
《沈思者》是羅丹對藝術創新和表達方式探索的代表作之一,這件作品不僅是他藝術生涯的高峰,也是雕塑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
其實這件作品在國中的歷史課本就有看過,當初想著的是如何參考這個姿勢在課堂中打瞌睡,直到現在在現場參觀時,才徹底被巨大的張力以及誇張的肌肉線條震懾到。
吻(The Kiss) / 青銅 / 原作1882年
《吻》亦是羅丹著名的雕塑作品之一,這件雕塑與《沈思者》相同,原本是《地獄之門》中的一部分,描繪的是來自但丁《神曲》中的兩位情人——佛朗切斯卡(Francesca da Rimini)和保羅(Paolo Malatesta)的故事,他們因為不倫之戀而被困在地獄,但羅丹選擇表現他們的愛情而非悲劇結局。
雕塑呈現一對情侶緊密擁吻,但實際上他們的嘴唇並沒有接觸,不過並不影響這充滿激情的姿態。他們的身體線條柔和流暢,相互交纏,形成一個和諧的整體。
《吻》後來還是從大門上移走了,取而代之的是位於較小的右側柱子上的另一對戀人。
在現場時,可以體會到那份難以忘懷的愛,建議可以跟另一半一起欣賞,也許會讓感情有意料之外的收穫。
█▒ 鼓舞無數人的創新及實踐精神
前面有提到,羅丹在他的年代是非常創新的存在,無論是主題上、還是技術上,不過最重要的一點,還是那龐大的練習與製作量。
因為反覆琢磨,下刀才能流暢;因為擁有人體解剖的知識,才能還原肌肉緊繃與發力時的伸縮。
綜合知識與不斷實作,鑄就其成為經典之作。
photo credit: art dEEPFIND
█▒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 |
《承先啟後:羅丹與他的藝術圈》
Breaking New Ground For The Future:Rodin and His Circle |
展出時間 |
常設展(意即展出時間很長) |
展出地點 |
奇美博物館:台南市仁德區文華路二段66號 |
參觀費用 |
票價資訊(有非常清楚的票價及優惠資訊,還有交通資訊) |
觀展時間 |
20-30分鐘(建議看完特展,再來看常設展) |
媒材類型 |
青銅 |
追蹤art dEEPFIND 找尋你要的藝術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