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藝術家

英國藝術家|威廉.透納 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不是在描繪自然,而是在描繪光本身
約瑟夫.馬洛德.威廉.透納(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1775-1851),是英國浪漫主義時期「最重要、最厲害、最有才華」的畫家,有「光之畫家」的美名,對印象派、抽象藝術影響巨大。他擅長自然的光影變化與氛圍的掌控,創作風景畫和海景畫為主,並以革命性的色彩與情感表達重新定義風景畫的地位。

日本/法國|藤田嗣治 Léonard Tsuguharu Foujita:藝術史上的橋樑人物,乳白色肌膚的秘密
藤田嗣治(Léonard Tsuguharu Foujita,1886-1968)出生於日本東京,最初是日本國民,1950年回到法國後,於1955年時或得法國國籍,同時也放棄了日本國籍。藤田嗣治是極具國際影響力的藝術家,主要活躍於1920年代巴黎,為「巴黎畫派」重要代表人物,也是少數成功融入西方藝術圈的東方畫家。

荷蘭 | 文森.梵谷 Vincent van Gogh:將孤獨化為星光的後印象派藝術家
文森・梵谷(Vincent van Gogh,1853年3月30日 - 1890年7月29日)荷蘭後印象派畫家,短短十年創作超過2100件作品,其中包括約870幅油畫,是現代藝術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甚至是對後來的整個藝術、非藝術領域,絕大多數的人都會聽過他的名字,看過幾幅作品,他是最廣為人知的藝術家。

松谷武判 Takesada Matsutani:用黏膠和石墨告訴你什麼是「時間與流動」
松谷武判(Takesada Matsutani),1937年出生於日本大阪,是擅長媒材實驗與不斷創新的當代藝術家。他與具體美術協會(Gutai Art Association)的關係,使他成為二戰後日本前衛藝術的重要人物。橫跨數十年的藝術生涯中,他的創作不斷演變,結合東西方文化的精髓,研究形式、物質、時間與空間的深層意涵。

「白色」的哲學與藝術:林壽宇的極簡主義
林壽宇(Richard Lin),1933年出生於台中霧峰,2011年於台中逝世,字木生、號丁山,又號汝傑,為霧峰林家後代。少年時期接受東方文化,後來赴英國就讀於倫敦綜合工藝學院(今西敏大學),專攻建築,同時開始他的繪畫創作。

科技與藝術的結合:名和晃平的PixCell創作
名和晃平(Kohei Nawa)是以雕塑和裝置藝術知名的日本當代藝術家,1975年生,畢業於京都市立藝術大學,並在該校完成博士學位。他的創作經常採用玻璃珠、矽膠、油漆等不同材料,把日常物品變成螢幕裡面才會看到的視覺效果,最具代表性的系列是「PixCell」(這是他自己創造的單字,結合像素Pixel、細胞Cell),在這些作品中,他把玻璃珠覆蓋在動物標本表面,創造出一種類似數位像素的質感。

台灣藝術家陳澄波的創作與歷史 :時代與藝術的交錯
陳澄波 Chen Cheng-Po(1895年-1947年)是台灣日治時期的藝術家,是台灣現代美術的前輩。出生於嘉義,年輕時在日本留學,並在東京美術學校(今東京藝術大學)學習油畫,他的作品以描繪台灣的自然景觀與城市風光為主,特別擅長運用明亮的色彩和細緻的筆觸,展現台灣的「地方色彩」。

台灣雕塑大師:楊英風 Yuyu Yang
楊英風(1926-1977),出生於台灣宜蘭縣。從小他就對畫畫表現出了天賦,8歲開始學習繪畫,15歲隨父母前往中國的一所日本學校,進一步學習繪畫和雕塑。1947年,楊英風回到台灣,隔年考進台灣師範大學藝術系,不過1949年國共內戰的爆發,他與家人失去聯絡,將近26年沒有消息,在長期的戰亂和經濟困難中,楊英風沒能完成學業,而是加入了《豐年》雜誌社擔任美術編輯。

美國雕塑家:羅娜.龐迪克 Rona Pondick
羅娜.龐迪克(Rona Pondick)出生於1952年,1977年自耶魯大學藝術學院畢業,是美國當代藝術家。她在超過四十年的創作生涯裡,受到多達五十個國際知名美術館與機構的典藏,如包括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龐畢度藝術中心(Centre Pompidou)等,獲得許多國際獎項肯定。

瑞士當代藝術家:米里亞姆.卡恩 Miriam Cahn
米里亞姆 · 卡恩(Miriam Cahn)出生於1949年瑞士巴塞爾(Art Basel的舉辦地點)的猶太移民家庭,她以非常強烈的政治和性別主題聞名,且畢生致力爭取性別平權。自1970年左右開始,當時適逢二戰結束的嬰兒潮,卡恩的作品就一直與女性主義有關,也經常有戰爭和身體的主題,像是在反抗當時世界的不滿、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