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藝術家 | 加藤泉 Izumi Kato 與他充滿神秘的夥伴們
加藤泉(Izumi Kato,1969年生於日本島根縣)是備受國際關注的當代藝術家,以兼具繪畫與雕塑的創作聞名。1992年畢業於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系,在成為全職藝術家前曾擔任建築工人,約30歲時決定全力投入藝術創作,發展出融合神話、靈性與原始表現的獨特風格,目前生活與工作於東京及香港。
加藤泉(Izumi Kato,1969年生於日本島根縣)是備受國際關注的當代藝術家,以兼具繪畫與雕塑的創作聞名。1992年畢業於東京武藏野美術大學油畫系,在成為全職藝術家前曾擔任建築工人,約30歲時決定全力投入藝術創作,發展出融合神話、靈性與原始表現的獨特風格,目前生活與工作於東京及香港。
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1948年出生於日本東京,是當代最具代表性的攝影家。他橫跨紐約、東京兩地進行生活與創作,在日本主修經濟學後,1970年到美國洛杉磯藝術中心設計學院繼續念書。杉本博司的作品涵蓋攝影、雕塑、寫作、表演、裝置藝術,後來更拓展到建築領域,內容主要表達時間、記憶、感知與存在,並以極致的黑白攝影的聞名。
《迴》是亞洲藝術中心的收藏展,同時還有另外兩個展覽在進行中。松谷武判的作品,需要盯著看、暫時離開再回來看、反覆的看,甚至是某天想通了、經歷過什麼再回去看,更能體悟箇中滋味。
濱口真央《箱庭の蝶V》展覽用簡單的方式,引領我們思考生活中的不同環境,從國家到家庭,甚至內心世界。「箱庭」象徵安穩與秩序,但同時也帶來限制。透過理解這些限制,我們不僅能更清楚自己的處境,還能找到突破框架、追求成長的方法。
2024東京藝術周(Art Week Tokyo)在2024年11月7日至10日舉行,是展示日本當代藝術,提升東京藝術市場活力的活動;與巴塞爾藝術展合作,引起國際級收藏家的關注,更成為亞洲藝術與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雙年展」(Biennale)是每兩年舉辦一次的大型國際藝術展覽,展示各類當代藝術,包括視覺藝術、建築、電影、舞蹈、音樂及戲劇等領域。該術語源於義大利語「biennial」(每兩年),並由1895年創辦的威尼斯雙年展(Venice Biennale)普及,成為全球類似展覽的典範,促進文化交流並突顯藝術界的新興趨勢。
讀者們可以想一下,為什麼要用彩虹色系,跟我們的生活有什麼關聯嗎?是呈現人的多樣性跟包容,還是各個顏色代表的情感,又或是藉著視覺刺激,引導我們的創造力、想像力?
各位讀者最關注的,應該就是眾多畫廊之中,有哪幾家的作品不錯,是值得去到他們攤位看看的。畢竟看這麼多不認識的藝術家是非常累人的,為了減少讀者來回的時間,可以參考art dEEPFIND推薦的畫廊!
《烽火少年》是楊英風在台師大德群畫廊的展覽,主要介紹楊英風從師院到豐年時期的作品。楊英風,1926年出生於台灣宜蘭縣。從小他就對畫畫表現出了天賦,8歲開始學習繪畫,15歲隨父母前往中國的一所日本學校,進一步學習繪畫和雕塑。
日本藝術家山口歷(Meguru Yamaguchi)在台灣的第一個大型展覽,本次展覽主題《THE UNDERGROUND SPIRITUAL BLUE》有幾個不同層面的涵義,一是「畫龍點睛」的傳統概念,透過其飛濺的動感創作形式來表現;二是Spiritual Blue,據說是山口歷自創的一種藍色,這個藍色也是本次展覽中的一大重點,許多作品都圍繞此藍色延伸。
文心藝所(Winsing Art Place)的Abraham Cruzvillegas展覽的作品是目前看過最充分展現「在地」特色的,其中包含藝術家成長的墨西哥地理、歷史,以及文化。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國際學習機會,在台灣的求學途中甚少有機會接觸墨西哥的各種文化(可能只知道亡靈節,不然就是被一旁的美國光芒蓋過),藉著此次展覽,了解墨西哥的發展歷史。
《寫意人生》是盧淳天(No Sooncheon)2023年的個人展覽,作品多為鐵線或是鐵板構成的人物,而人物的表情像是孟克的《吶喊》,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也張得開開,彷彿看到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或是覺得自己的人生為何如此匪夷所思。但轉念想想,不如就這樣吧,輕鬆一點、瀟灑一點,不要太過實事求是的真實,畢竟寫意的人生比較自由。
《The broken Seas》是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的個展,這次的作品包含繪畫及裝置,主要講述「心碎症候群(Broken-heart Syndrome)」,又稱為章魚壺心肌症。這種症狀因驟然的情感衝擊或劇烈的心理變化引起,表現為心臟疼痛、心跳加速和呼吸困難,如不及時治療,有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突然死亡。
《暮光的植栽者》展覽是李怡萱的個展,描繪父親種植的植物,讓它們擬人化成為畫面中的主角,如小精靈般潛藏畫面的各個角落,述說在菜園中成長的故事,並且加入「家」的概念,讓傳承的精神更具體。
《擊.熾》展覽CORE:MADARA MANJI solo exhibition,以幾乎消失的「技術」作為藝術品,是希望「木目金」的技術能夠傳承下去,不要斷在現代、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之下,證明古典美學也能反映現代的社會變動及新潮流。
「潛意識獨白」是德國藝術家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Ruprecht von Kaufmann)在台灣的首次個展,主要講述Covid-19的這段期間,他感受到的社會狀態,有人被孤立、有人經歷巨大壓力、有人再建立崩毀後的新秩序,人們每天在疫情的艱難下遊走,回到床上後,又潛入夢境內繼續向前的故事。
ART TAIPEI 2023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動線推薦|眾多畫廊之中,有哪幾家的作品不錯,值得去到他們攤位看看的呢?首先攤開平面圖來看,為了減少讀者來回的時間,我們按照平面圖來規畫今年art dEEPFIND推薦的參觀路線!
《邊界》是徐永旭的個展,主要展示以瓷土作為媒材的藝術品。從2006年開始,徐永旭投身瓷土創作,目的是想挑戰人們對「陶瓷」那種堅硬又脆弱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