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家任哲 Ren Zhe:雕塑中的力量與美
任哲Ren Zhe,生於1983年,中國當代雕塑家,北京清華大學美術雕塑系畢業,同時也是中國雕塑學會的董事,北京市政協委員,以及烏干達-藝術世界巡迴的青年文化推廣大使,作品在國際藝術市場廣受讚譽,多國展出。
任哲Ren Zhe,生於1983年,中國當代雕塑家,北京清華大學美術雕塑系畢業,同時也是中國雕塑學會的董事,北京市政協委員,以及烏干達-藝術世界巡迴的青年文化推廣大使,作品在國際藝術市場廣受讚譽,多國展出。
張淑芬,一位素人藝術家。擺脫了公眾人物的身份和公益活動的忙碌,她在自學繪畫的路上已走過14年的時光,最近在臺南美術館以一位藝術家的姿態,親自導覽她的畫作。
韓忠錫1981年出生於釜山,以充滿卡通風格表情的動物畫聞名,他的作品常用幽默和戲劇化的畫面,生動描繪各種動物的表情和心理狀態。
高行健1940年生於中國江西省贛(ㄍㄢˋ)州,他的一生具有傳奇色彩,同時是小說家、藝術家、戲劇及電影導演、攝影家。
元永定正Motonaga Sadamasa,1922年出生於日本伊賀市,未接受正規藝術教育的素人藝術家。元永定正於1955年至1971年間是具體美術協會(Gutai Art Association)的成員,他的藝術生涯早期多採用有機材料進行創作實驗,如岩石和水,因此創作了一系列戶外裝置作品。
洪通(1920-1987),臺灣素人畫家,生於臺南縣(現改制為臺南市),位於南鯤鯓的小漁村,父親在他出生前便已過世,母親也在他4歲的時候離開,小時後便由阿嬤與叔叔帶大,家境並不樂觀,年幼的洪通需要替人放牛,賺取生活費。
金珉秀Minsu Kim,韓國藝術家,1979年出生。將知名的卡通人物和英雄角色匯集在一個畫面中,創造出視覺上非常豐富的場景,在這繁複的畫面中,觀眾可以發現一些諷刺和不屑的表情。
Diren Lee,韓國藝術家,1983年出生,弘益大學紡織藝術學士學位畢業。透過與企業的合作,參與設計各式產品,不僅展現她的藝術,也贏得廣大觀眾的喜愛和認可,讓更多人有機會接觸並欣賞到她的作品。
盧淳天Sooncheon No,出生於1981年南韓昌原市,畢業於昌原國立大學雕塑系。作品主要以線性材料來描繪人形,巧妙地將雕塑和繪畫的元素結合在一起,盧淳天特別注重線條的粗細和厚度,使得作品與一般的平面繪畫有著顯著的差異。他用看似簡單的線條描繪人形,這些線條在光線的作用下形成的陰影,給人們有別於作品本身的觀看體驗。
Haru K 1980年出生於南韓,以當代山水畫聞名。將傳統繪畫與現代概念結合。Haru K不忘強調傳統的重要性,但同時也確認「傳統」需要改變,使得藝術更加讓現代人可以接受和欣賞,所以作品將「當代元素」融入傳統水墨技術中,創造出深具意義的作品。
朴栖甫,原名朴在弘,1931年出生於韓國慶尚北道醴泉郡,成長於朝鮮日治時期結束後的韓國,見證了南北戰爭,並被兩韓軍隊強制徵兵,在這個動盪的時期,他對藝術的熱愛幫助他度過了艱難時刻,並完成了弘益大學美術學系西洋畫科的學位。
金官泳1976年出生於韓國首爾,他在弘益大學接受雕塑專業的教育,不過追求藝術的夢想不止於此,金官泳遠赴義大利米蘭,進入布雷拉美術學院(Accademia di Belle arti di Brera)學習繪畫。這段跨文化的學習經歷豐富了他的藝術視野,也為日後的創作提供了深度。
朱瑪迪.奧菲 Jumaldi Alfi,1973年出生於印尼西蘇門答臘林道,1999年於印尼藝術學院日惹分校畢業。
漢迪威曼.蘇普塔 Handiwirman Saputra,1975年生於印度尼西亞西蘇門答臘的藝術家,不僅是著名的Jendela Art Group(藝術團體)的創始成員之一,該團體的藝術家們擅長運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材料。蘇普塔的作品範圍涵蓋裝置藝術和繪畫,他特別喜歡使用「物件」,這些物件常常讓觀眾聯想到特定的事件、風景和圖像。
聚集3位東南亞藝術家的聯展,主要探討物體「存在」與「形式」的哲學概念。以「碳」元素為例,碳可形成鑽石,這是一種無色晶體,也是目前已知最硬的天然物質;另一方面,碳又能以石墨的形態存在,成為最軟的礦物之一。這種對比就是「形式影響存在」,也是了解宇宙本質是什麼的思考面向。
Banksy(班克斯)是來自英格蘭布里斯托的塗鴉藝術家,真實姓名不詳,可能生於1974或1975年。儘管成名,Banksy依然保持匿名,這行為模式增加了他作品的吸引力和神秘感。
諷刺藝術商品化,有達到目的嗎?拍賣場上的所有行為,都是萬眾矚目的焦點。作品自己動起來且差點消失這件事,全世界的人都看到了,這麼好的噱頭,價格會如何波動呢?
白髮一雄 Kazuo SHIRAGA,日本籍抽象畫家,著名的「足畫」藝術家,用腳在畫布上塗油彩,生於1924年8月12日,逝於2008年4月8日,具體美術協會(Gutai Art Association)創始成員。
鷲見康夫 Yasuo SUMI 1925年生於大阪,曾於關西大學和立命館大學學習經濟學,年輕時曾在初中、高中和大學任教,認識嶋本昭三(Shozo SHIMAMOTO)後接觸到藝術。
嶋本昭三 Shozo SHIMAMOTO深具影響力的日本藝術家,其藝術創作展現了巨大的能量,更是當代藝術的先驅。嶋本昭三1928年1月22日生於日本大阪,2013年1月25日因急性心不全在兵庫縣西宮市逝世,享年85歲。曾任京都教育大學名譽教授、寶塚造型藝術大學教授、日本身心障礙藝術協會會長。
田中敦子 Atsuko TANAKA,日本藝術家,1932年2月10日出生於日本大阪,2005年12月3日在奈良逝世。作品經常使用合成樹脂壓克力、合成樹脂瓷漆,以光滑的質感和鮮豔的色彩呈現,靈感來自於電路圖中的無數圓圈及線條。
吉原治良(Jiro YOSHIHARA),1905年1月1日出生,1972年2月10日逝世,是一位著名的日本畫家、藝術教育家、策展人和商人。
參觀2023的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時,有些作品令人印象深刻,很值得分享給各位。本篇文章要介紹的是木雕藝術家董旻晋Min-Chin TUNG的作品,第一次看到他的創作是在國外的網站,當時就覺得很不可思議,木雕內竟然能藏幾隻看似棍棒的東西,究竟是怎麼辦到的?
我買來的藝術品可以借給他人公開展出嗎,要不要先跟藝術家、原購買畫廊、展出單位簽約?第一個會碰到的問題就是,我可以把作品借給他人公開展示嗎,會不會有什麼法律問題?
文心藝所(Winsing Art Place)的Abraham Cruzvillegas展覽的作品是目前看過最充分展現「在地」特色的,其中包含藝術家成長的墨西哥地理、歷史,以及文化。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國際學習機會,在台灣的求學途中甚少有機會接觸墨西哥的各種文化(可能只知道亡靈節,不然就是被一旁的美國光芒蓋過),藉著此次展覽,了解墨西哥的發展歷史。
《寫意人生》是盧淳天(No Sooncheon)2023年的個人展覽,作品多為鐵線或是鐵板構成的人物,而人物的表情像是孟克的《吶喊》,眼睛瞪得大大的,嘴巴也張得開開,彷彿看到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或是覺得自己的人生為何如此匪夷所思。但轉念想想,不如就這樣吧,輕鬆一點、瀟灑一點,不要太過實事求是的真實,畢竟寫意的人生比較自由。
《保利香港2023春季拍賣台北預展》,翡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時期,其獨特的礦物學性質和顏色、紋理使它成為一種非常獨特的寶石。翡翠的名字來自西班牙語「piedra de ijada」,意為「側石」,因為當時的中美洲土著會把翡翠放在身體的一側,希望可以治愈疼痛。
小松美羽(Miwa Komatsu)是日本藝術家,1984年出生於日本長野縣。小松美羽的藝術生涯始於她在大學時期創作的「四十九日」銅版畫,此作品廣受好評,為她的藝術之路打下良好的基礎。有趣的是,小松美羽曾經在森林裡迷路,靠著「白狼」引導她走出森林,後來她在寺廟門口發現了帶她走出森林的狼,與傳說中的神獸「狛犬」非常相似。這段經歷深刻影響了她後來的創作,神獸成為她一直繪畫的主題,也反映她對生死的看法。
「森子」是奈良美智的經典作品,捕捉了他對童年的深刻回憶。這件作品超越了奈良早期諷刺和憤怒的風格,展示了一種純真和平靜的自然情境。作品是為日本青森縣立美術館十週年創作的,象徵著奈良在日本東北地區地震災後的祈禱情感,傳達著對大自然的愛護和感激,並提供了一種撫慰日本震災的溫暖。
藝術品需要在18-22度的溫度和50-60%的濕度下保存,這對家裡來說是一項挑戰,因此藝術品倉庫成為一個更可控的選擇,避免太陽直射和其他不確定因素也是關鍵。文章中介紹控制環境條件的設備,包括冷氣、除濕機、加濕器、遠端自動空調和電風扇的使用和注意事項;也介紹藝術品的清潔與修復,應由專業人員或原購買畫廊處理,以保持藝術品的完整性和價值。
本篇文章介紹藝術品保險的重要性和選擇合適的保險。由於藝術品價值高昂,受損時可能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以及介紹保險理賠的標準作業流程和注意事項,且為了確保藝術品的保險價值與市場價值相符,投保前建議請專業鑑價單位進行估值。
《The broken Seas》是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的個展,這次的作品包含繪畫及裝置,主要講述「心碎症候群(Broken-heart Syndrome)」,又稱為章魚壺心肌症。這種症狀因驟然的情感衝擊或劇烈的心理變化引起,表現為心臟疼痛、心跳加速和呼吸困難,如不及時治療,有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突然死亡。
《擊.熾》展覽CORE:MADARA MANJI solo exhibition,以幾乎消失的「技術」作為藝術品,是希望「木目金」的技術能夠傳承下去,不要斷在現代、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之下,證明古典美學也能反映現代的社會變動及新潮流。
《暮光的植栽者》展覽是李怡萱的個展,描繪父親種植的植物,讓它們擬人化成為畫面中的主角,如小精靈般潛藏畫面的各個角落,述說在菜園中成長的故事,並且加入「家」的概念,讓傳承的精神更具體。
《羅芙奧台北2021春季拍賣會預展》:2021/07/15 - 2021/07/17舉辦於尊彩藝術中心,這次介紹董陽孜、李真、Mr Doodle的作品。
「潛意識獨白」是德國藝術家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Ruprecht von Kaufmann)在台灣的首次個展,主要講述Covid-19的這段期間,他感受到的社會狀態,有人被孤立、有人經歷巨大壓力、有人再建立崩毀後的新秩序,人們每天在疫情的艱難下遊走,回到床上後,又潛入夢境內繼續向前的故事。
我們可以先了解自己這趟的參觀目的是什麼: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類型,也知道哪家畫廊有你要的作品嗎?還是知道自己喜歡什麼類型,但是不知道找哪家畫廊購買?或者這次沒有要購買的打算,單純想看看有什麼好作品,為未來做準備。以上幾個目的在出發前先釐清,可以縮短逛的時間,讓自己把視線瞄準在特定目標。
ART TAIPEI 2023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觀展動線推薦|眾多畫廊之中,有哪幾家的作品不錯,值得去到他們攤位看看的呢?首先攤開平面圖來看,為了減少讀者來回的時間,我們按照平面圖來規畫今年art dEEPFIND推薦的參觀路線!
本篇文章中,我們將介紹蘇富比的預展作品,從趙無極和常玉的東方韻味,到西方的皮耶.蘇拉吉和尚.米榭.巴斯基亞的西方創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何鴻卿爵士的私人珍藏,其中包含了多件高貴古董藝術,為整場預展增添了特別的氛圍。這不僅是一場預展,更是一堂濃縮了多元文化和藝術史的課程。
這次的拍賣活動是為了慶祝嘉德香港成立十週年,名為「亞洲二十世紀與當代藝術」。該活動分為兩個主題板塊:一個是《她的時代》,集結了來自亞洲二十世紀至當代的17位卓越女性藝術家的作品;另一個是《破浪》,展示了12位在當代藝術界有著革命性影響、引領趨勢或具有獨特風格的藝術家的精選作品。
《羅芙奧台北2022春季拍賣會預展》:現代與當代藝術,2022/06/02 - 2022/06/04舉辦於台北萬豪酒店,這次介紹朱德群、天野健、朱沅芷、加藤泉、邱亞才等人的作品。
對於台灣民間信仰我們都不陌生,雖然其形象並非全然正面,但每個人多少都會參與一些,例如學校校外教學、公司內拜拜、路上經過,然而,我們大多數人往往忽略了這些儀式中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配件。
在2021年的香港秋季拍賣活動中,富藝斯與保利拍賣進行合作,該活動的台北預展部分位於Bellavita B1藝文空間,並開放線上預約,且大多數預展活動對公眾開放,並採取線上預約的方式,對於對高價藝術品或名畫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來近距離欣賞這些作品。
這次的允臧齋2022春季拍賣預展,第一站選在台南的離塵藝術空間。離塵藝術空間是索卡藝術在台南的畫廊,是「原台南州立農事試驗場」的日式建築,當時是地方州廳的長官在住的宿舍,所以是有獨立門戶的院子。除了欣賞藝術品外,離塵提供品茗的服務,這樣的場地非常符合古董預展的氛圍。
蔡草如(草如仙)主繪的廟宇遍布全台,約有60間,其作品多樣,從門神、樑枋和壁畫到磁磚畫、門扇堵板畫以及雕刻圖稿都有涵蓋。主要題材來自經典文學作品,如《封神榜》、《三國演義》、《水滸傳》和《西遊記》。蔡草如的繪畫特色在於他受過西畫訓練,因此其作品綜合了西方的透視法、人體解剖和色彩學等元素,使得人物的比例、表情和個性更加突出。
《邊界》是徐永旭的個展,主要展示以瓷土作為媒材的藝術品。從2006年開始,徐永旭投身瓷土創作,目的是想挑戰人們對「陶瓷」那種堅硬又脆弱的印象。
《1932》是賈恩卡洛 · 東諾尼(Giancarlo Tognoni)的個展,也是他的出生年分。這次的作品多為抽象作品,卻又能看出現實中的物件,彷彿在畫有形的物體,但手無法捕捉的事物,猶如描繪夢中看到的一切,當早上起來時,記憶已經模糊了,只剩下拼圖般的碎片。
《DigitalWrite》是韓旭東在臺南美術館的展覽,呈現他近十年的木雕藝術。韓旭東早在25年前即融合文化和社會議題於作品中,但隨著時代演進,特別是數位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他深感不能再按舊有思維持續創作。對他來說,數位時代不只改變了木雕的形式,更帶來了不同的創意呈現方式,或者應該說,木雕創作在新時代的刺激下,可以有什麼新的啟發?
古人在從事與神祇相關的事務時,其初衷非常單純:只為生計。要先確保家中幼小的兄弟姐妹得到照顧,也要為了婚後家庭的日常支出,當時的社會風氣鼓勵擁有一技之長,哪裡有機會哪裡就是他們的舞台。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都會前往寺廟祈求平安,使得涉及此領域相關的工作就有其需求,也相對穩定。
雄獅星空《當我們愛這個世界》展覽,透過對動物的觀察以及生態的瞭解,讓自己經常保持在與自然有高度的連結。而創作動物紙刻,是還原自己喜愛動物的初心,讓來欣賞的人,也能從他的作品中感受對動、植物的愛。
《Nightfall入暮》是葡萄牙藝術家,喬哈.加百列(João Gabriel)的台灣首次大型個展,取這個名字,是因為這次展出的許多作品,都在嘗試展現日夜交替時的光線,這個時間點的光線朦朧、還帶點神秘的特質。
1920年,許武勇出生在台南這座文化古都,除了身為醫生,他還是一位畫家,並被認為是台灣近代的代表性畫家之一,受到日本藝術家鹽月桃甫的影響。當不忙於診療時,他總會找時間繪畫。
「所羅門王之歌 The Song of Songs of King Solomon」全集是曜畫廊舉辦的夏日國際版畫展之一的展覽。自2019年開始,曜畫廊就持續展出原創版畫作品。第一屆由台灣版畫之父廖修平,西班牙藝術家畢卡索、米羅、達利呈現;第二屆是米羅晚期的石板作品「烏布童年系列」;第三屆是夏卡爾的玻璃馬賽克之作「耶路薩冷之窗系列」
美國藝術家羅娜 ‧ 龐迪克(Rona Pondick)在亞洲區的首次個展,她是在國際上享譽盛名的當代雕塑家,作品大約每10年會經歷一次風格轉變,從使用鞋子、奶瓶、牙齒到自己的頭顱,藝術形式豐富多樣。
《痕跡之庭The Garden of Traces》,是倉崎稜希Ryoki KURASAKI透過火焰燃燒油畫與融化蠟製畫框後,仍然殘留在畫面上的作品。
《The Lost Garden》是義大利威利 · 維傑納(Willy Verginer)的個展,作品主要以菩提木(椴木)作為主要的雕刻媒材。Willy是長期關注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影響的藝術家,所以這次的「The Lost Garden」以亞當夏娃出走伊甸園的寓意,反映人類當前的行為。我們要如何在人類的生存空間、自然環境、科技發展這三方間做取捨,並且達到平衡?
這次的展覽是彼得 · 奧普海姆Peter Opheim個展,主要展出像是動物的油畫。彼得說他覺得自己像是一個不同的人,會因時間地方切換不同人格,所以有這次的創作。確實我也從這次的作品中,看到有些作品,有多個欣賞角度。
「光體」個展是王筱雯歷經4年的作品,主要展出未被人類開發的海洋發光動物,每一件作品都是用「環保」線材手工編製,再上螢光塗料而成,這些作品在有燈的情況下是看不出區別的,概念就像是螢光棒,只適合在黑暗的空間中展出,展場內還有播放海裡才能聽到的聲音,從視覺到聽覺有很完整的沉浸式體驗。
任哲,一位新世代的雕塑家,將在10/9展出他從2006年至今的創作成果,這15年的創作旅程,包含了從早期的鑄銅作品到最新的不鏽鋼系列。現在市場上多數受到西方潮流影響,年輕人較偏向觀看以及收藏西方現當代,任哲的作品則讓人體會到東方的神韻和西方現代地結合。
1941至1943年間,張大千深入敦煌的神秘世界,完成了將近三百餘件敦煌壁畫的臨摹,他被敦煌壁畫的豐富色彩與獨特風格深深吸引,從中汲取豐富的創作靈感,展現敦煌藝術的魅力。那麼,張大千是如何將敦煌的美學元素融入他的藝術,並從中找尋新的創作火花?
《時光收藏者》是中國作者劉鋼介紹藝術品收藏的書,其中包含許多收藏趣事以及差點被遺忘,甚至是被扭曲的故事,而這所有的收藏故事匯流成一個民族的近代史。
「這是一個專門教兒童藝術的工作室,讓小朋友也能開心地辦創作展。小孩年齡大約2-8歲,請他們挑一件最喜歡的玩具,拿出來展示。牆壁上都是他們自由發揮,沒有主題,想到什麼畫什麼。叫便便展是因為在孩童的世界裡,便便是最酷最炫的詞!」
塞尚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是最偉大的後印象派畫家之一。他是一位「富有的」製帽商和銀行家的兒子,在說服父親允許他放棄學業並在巴黎接受藝術培訓之前,主要學習法律。早期作品的風格較黑暗、厚重,甚至是發狂似的色情。但在畢沙羅的影響下,塞尚轉向對自然的研究,調色也變得較輕快。
1988年的首爾奧運,對韓國本土文化有巨大的衝擊,西方的東西大量湧入,使得人們迷失在外國月亮比較圓的環境中。生於這個時代的Haru K,思考著大環境的國際化對本國文化的影響,漸漸的他發現傳統山水畫已經越來越少藝術家願意嘗試。
故事內容從小黑貓開始說起,他的家人們擅長各式各樣的工作,有非常會跳舞的爺爺、擅長抓老鼠的奶奶、端出美味甜點的爸爸媽媽,但是小黑貓對這些都沒有興趣,他只喜歡不停、不停的看書。
日本服裝設計師高田賢三(Kenzo Takada),在2011年311大地震災後,發起的藝術公益活動。思考「要如何在創傷中,繼續向前行」,以及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議題,於是想到不倒翁對於日本民族的意義,便發起了「不倒翁小法師」的計畫,號召日本數百位名人響應。
續舊-2022彩繪修護特展,展覽以「高雄市的歷史建築代天宮、原大崗山龍湖庵大悲樓彩繪藻井、北港朝天宮凌虛殿、聚奎閣門神、福隆宮雲龍水墨壁畫」為主題,介紹數名彩繪修護師,近十年的彩繪修護成果,包含修護的理念、流程以及使用工具。
《藍色地平線上》Blue Horizon 是捷克藝術家楊.克拉(Jan Kaláb)的個人展覽,主要描繪太陽與海平面交會時的曙光、暮光,讓看的人感受到時間流動,以及看海時的那種寧靜。Jan他的藝術品並沒有要說沉重的、悲傷的故事,而是傳達一種情感,深藏在每個人內心的情感,就像一百個人看海,會有一百種心情。
這兩年間介紹過許多關於疫情中、疫情後的展覽,有人做出對人類行為觀察的作品,有人直接回到山林,使用未經加工、大自然的原料,例如: 竹子、藤條、粗麻布、礦物、金屬等,手做出原始人類的藝術品。索菲普·皮奇(Sopheap Pich)就是因疫情影響,轉而漫步在柬埔寨西南部的山中,要說是逃避狀況不明朗的世界也對,但也因禍得福的發現自己的高棉文化,從中找到創作靈感。
《漫遊韓國當代藝術》展出韓國藝術家的作品,他們有很強的諷刺、針砭時事及議題的能力,又或者是表現過去戰爭帶來的艱困環境,雖然不像日本藝術家如奈良美智、草間彌生等這般名氣大、價格高,但是他們因為民族性強,使得作品風格與色彩,在國際上非常好辨別。
《Muscle Up》展覽是由旅法藝術家Tristan Wu(吳彥宗),打造的虛擬藝術宇宙「Wu Tech」,呈現他腦中想像出來的世界,而這個世界由強權構成。
1987年2月23日,洪通去世,享年67歲。<藝術家>雜誌再度攜手二二八紀念館,舉辦「洪通遺作回顧展」。逝世的33年間,無題的藝術作品仍不斷被傳唱,臺南市美術館在洪通的百歲誕辰,帶來什麼樣的展覽呢?
有別於在美術館或是畫廊中看到的藝術品,陶瓷藝術品算是非常少見的媒材,上面有提到是因為運輸困難的關係,陶瓷在運輸途中相比其他藝術品種類較容易破裂,且修復也難以回到原狀,所以要見到陶瓷藝術品,幾乎只能到當地的聚落。
《真:諾山的繪畫 Volodymyr Nosan Solo Exhibition》展出烏克蘭藝術家「弗拉基米爾 · 諾山」的作品,帶來烏克蘭的文化,以及美麗的風景、花卉,從他的畫中,可以感受到對鄉土、人性、生活的愛意。
《不朽的青春》聯展展出47位藝術家,共74件藝術品,這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對臺灣前輩藝術家影響深遠的人物,他是「臺展三少年」林玉山、陳進、郭雪湖的啟蒙老師 -- 鄉原古統(Gobara Koto)。
美術館、博物館、畫廊,這類大型展覽場館,都有「平常不會走進去」問題,所以也就不曉得要怎麼逛,進而慢慢變成上述這些地方,是不是只有某些特定人士才可以進出?
促成《麥克羅威收藏THE MACKLOWE COLLECTION》拍賣的契機,來自於他的離婚官司,原本只要兩人平分身家即可,但在眾多財產種類中,雙方對多件藝術品的估值一直有落差,使法庭難以準確地平分這筆財產。
米里亞姆.卡恩 Miriam Cahn的個人展覽《LEIB/BODY》訴說性別的不平等待遇,1989年美國紐約的Guerrilla Girls游擊隊女孩,製作了一張海報:<是不是女性只有脫光了才能進入大都會博物館>抗議在現代美術館中,不到5%的女性藝術家。
看完高行健的作品後,真的有如展覽名稱所寫的那樣,「墨韻無疆」的那種感覺,在紙本的作品上尤其明顯,而且會令人非常感動。感動的原因也很簡單,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在成長的過程中,經歷的「孤寂」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