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瀏覽的是我們在Google的加速版網頁,你可以點選Logo回到主網站取得更多的資訊

《信仰迴路》展覽:以故事形式體驗藝術

前一篇的信仰迴路介紹,是按照企劃順序參觀展覽,但與朋友討論這個展覽時,覺得倒著看好像更好理解,於是便產生了說「故事」的瀏覽方式。

《信仰迴路》:疫情下的精神寄託

這次的主題「信仰迴路」跟展出的作品,讓筆者覺得心有戚戚焉,因為人類在這兩年間,經歷了各式各樣因病毒引起的不安、恐懼,甚至是死亡。有的人期盼科學的力量早日到來(即疫苗),有的人透過宗教信仰獲得精神安寧,也有人兩種都相信,不論你有無宗教信仰,都很值得參觀「信仰迴路」展的作品,因為在我們生活周遭,竟然有這麼多有趣的「神鬼日常」與「精神寄託」。

《Abraham Cruzvillegas個展》:探索墨西哥藝術

文心藝所(Winsing Art Place)的Abraham Cruzvillegas展覽的作品是目前看過最充分展現「在地」特色的,其中包含藝術家成長的墨西哥地理、歷史,以及文化。筆者認為這是一個很好的國際學習機會,在台灣的求學途中甚少有機會接觸墨西哥的各種文化(可能只知道亡靈節,不然就是被一旁的美國光芒蓋過),藉著此次展覽,了解墨西哥的發展歷史。

羅芙奧台北2023春拍預展:奈良美智的溫暖雕塑

「森子」是奈良美智的經典作品,捕捉了他對童年的深刻回憶。這件作品超越了奈良早期諷刺和憤怒的風格,展示了一種純真和平靜的自然情境。作品是為日本青森縣立美術館十週年創作的,象徵著奈良在日本東北地區地震災後的祈禱情感,傳達著對大自然的愛護和感激,並提供了一種撫慰日本震災的溫暖。

胡安.薩摩拉《The broken Seas》:藝術修復心靈的力量

《The broken Seas》是胡安.薩摩拉(Juan Zamora)的個展,這次的作品包含繪畫及裝置,主要講述「心碎症候群(Broken-heart Syndrome)」,又稱為章魚壺心肌症。這種症狀因驟然的情感衝擊或劇烈的心理變化引起,表現為心臟疼痛、心跳加速和呼吸困難,如不及時治療,有可能導致心臟衰竭,甚至突然死亡。

斑萬字《擊.熾》:復興日本江戶時代的木目金技術

《擊.熾》展覽CORE:MADARA MANJI solo exhibition,以幾乎消失的「技術」作為藝術品,是希望「木目金」的技術能夠傳承下去,不要斷在現代、當代藝術的表現手法之下,證明古典美學也能反映現代的社會變動及新潮流。

羅芙奧台北2021春拍預展:董陽孜的當代書法藝術

《羅芙奧台北2021春季拍賣會預展》:2021/07/15 - 2021/07/17舉辦於尊彩藝術中心,這次介紹董陽孜、李真、Mr Doodle的作品。

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潛意識獨白》:疫情下的人類歷史與心理

「潛意識獨白」是德國藝術家魯普雷希特.馮.考夫曼(Ruprecht von Kaufmann)在台灣的首次個展,主要講述Covid-19的這段期間,他感受到的社會狀態,有人被孤立、有人經歷巨大壓力、有人再建立崩毀後的新秩序,人們每天在疫情的艱難下遊走,回到床上後,又潛入夢境內繼續向前的故事。

羅芙奧台北2022春拍預展:現代與當代藝術

《羅芙奧台北2022春季拍賣會預展》:現代與當代藝術,2022/06/02 - 2022/06/04舉辦於台北萬豪酒店,這次介紹朱德群、天野健、朱沅芷、加藤泉、邱亞才等人的作品。

富藝斯x保利:2021香港秋拍台北預展

在2021年的香港秋季拍賣活動中,富藝斯與保利拍賣進行合作,該活動的台北預展部分位於Bellavita B1藝文空間,並開放線上預約,且大多數預展活動對公眾開放,並採取線上預約的方式,對於對高價藝術品或名畫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是一個極好的機會來近距離欣賞這些作品。

韓旭東《Digital Write》:木雕藝術的數位革新

《DigitalWrite》是韓旭東在臺南美術館的展覽,呈現他近十年的木雕藝術。韓旭東早在25年前即融合文化和社會議題於作品中,但隨著時代演進,特別是數位科技對人類生活的影響,他深感不能再按舊有思維持續創作。對他來說,數位時代不只改變了木雕的形式,更帶來了不同的創意呈現方式,或者應該說,木雕創作在新時代的刺激下,可以有什麼新的啟發?

向眾神致敬:宮廟藝術展背後的故事

古人在從事與神祇相關的事務時,其初衷非常單純:只為生計。要先確保家中幼小的兄弟姐妹得到照顧,也要為了婚後家庭的日常支出,當時的社會風氣鼓勵擁有一技之長,哪裡有機會哪裡就是他們的舞台。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都會前往寺廟祈求平安,使得涉及此領域相關的工作就有其需求,也相對穩定。

王筱雯《光體》:海底旅程中的視覺與聽覺藝術

「光體」個展是王筱雯歷經4年的作品,主要展出未被人類開發的海洋發光動物,每一件作品都是用「環保」線材手工編製,再上螢光塗料而成,這些作品在有燈的情況下是看不出區別的,概念就像是螢光棒,只適合在黑暗的空間中展出,展場內還有播放海裡才能聽到的聲音,從視覺到聽覺有很完整的沉浸式體驗。

藍曬圖文創園區《便便色票展》:探索最酷的顏色

「這是一個專門教兒童藝術的工作室,讓小朋友也能開心地辦創作展。小孩年齡大約2-8歲,請他們挑一件最喜歡的玩具,拿出來展示。牆壁上都是他們自由發揮,沒有主題,想到什麼畫什麼。叫便便展是因為在孩童的世界裡,便便是最酷最炫的詞!」

索菲普.皮奇《漫步林間》:疫情中的創作突破

這兩年間介紹過許多關於疫情中、疫情後的展覽,有人做出對人類行為觀察的作品,有人直接回到山林,使用未經加工、大自然的原料,例如: 竹子、藤條、粗麻布、礦物、金屬等,手做出原始人類的藝術品。索菲普·皮奇(Sopheap Pich)就是因疫情影響,轉而漫步在柬埔寨西南部的山中,要說是逃避狀況不明朗的世界也對,但也因禍得福的發現自己的高棉文化,從中找到創作靈感。

《漫遊韓國當代藝術》:風土民情與藝術的融合

《漫遊韓國當代藝術》展出韓國藝術家的作品,他們有很強的諷刺、針砭時事及議題的能力,又或者是表現過去戰爭帶來的艱困環境,雖然不像日本藝術家如奈良美智、草間彌生等這般名氣大、價格高,但是他們因為民族性強,使得作品風格與色彩,在國際上非常好辨別。

《再現傳奇》:洪通百歲紀念展無題藝術的探索

1987年2月23日,洪通去世,享年67歲。<藝術家>雜誌再度攜手二二八紀念館,舉辦「洪通遺作回顧展」。逝世的33年間,無題的藝術作品仍不斷被傳唱,臺南市美術館在洪通的百歲誕辰,帶來什麼樣的展覽呢?

米里亞姆.卡恩《LEIB/BODY》:女性議題的藝術表達

米里亞姆.卡恩 Miriam Cahn的個人展覽《LEIB/BODY》訴說性別的不平等待遇,1989年美國紐約的Guerrilla Girls游擊隊女孩,製作了一張海報:<是不是女性只有脫光了才能進入大都會博物館>抗議在現代美術館中,不到5%的女性藝術家。